新兴产业包括哪些行业
自从《黑神话:悟空》带火了山西旅游,山西就从无人问“晋”的小透明变成了热搜常㊣驻的大网红。网红意味着流量和富贵,也意味着勤勉和争议。 〓在游戏发布前,受条件制约,位于晋东南高平市米西村的“国保”铁佛寺长期关㊣✅闭。8月24日,铁佛寺开放迎客,高峰日均游客超过3000人。 2024年国庆期间,小西天景区排队现场,游客因为等待时间长等问题产生情绪,副县长现场唱歌,公安㊣局局长答疑,公安局副局长说想骂就骂我两句。 大同古城倡议“夜间亮化”,也就是过年期间晚六点到早六点不要关灯。事后,当地街道办发布了一封《致歉信》,承认说,“思想上急于求成,方法上简单粗暴。” 如果说旅游爆火像一剂强心针,让长期陷于“发展焦虑”的山西看到新可✅能,那么,GDP数㊣据则是赤裸的现实,提醒着山西不得不面对㊣的家底。 1月26日,山西省公布了2024年GDP数据,是31省份中最后一个公布GDP数据的省份。2024年,山西GDP增速2.3%,在全国31个省份排名倒数第一。同时,山西经济总量被内蒙古超过,全国排名从2023年的第20位下滑至第21位。 #黑神话悟空取景地门票销量暴涨3倍#话题在游戏上线当天登顶微博热搜榜,连山西高速的股价都迎来涨停。 尤其是在㊣游戏中作为取景地的云冈石窟□□□、应县木塔□□□□、悬空寺和华✅严寺等景点,更是跻身省内最热门的Top5景点,节假日一票难求。 要知道,山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□□、旧石器文化遗址□□、古建筑□□、古戏台,数量均居㊣全国第一。但他们的问题是——太!分!散! 山西㊣的另一个标签就是“高铁弱省”,高铁总里程数仅为安㊣徽□□、湖南等中部省份的一半。山西的两大城市太原和大同之间,至今尚无高铁相连。从北京出发去大同,都比从太原出发要快。 如果想去看看应县木塔,得先从省会太原坐车奔波3个小时,到了之后才发现,还有隐藏任务:如何找到一个像样的餐馆。在当地,德克士已经是最大连锁。而更多的餐厅,下午2点半就不营业了,再开门,就是傍晚,因为两点到四点左右,服务人员得午睡。 打开旅游景点的评价,基本都是对古建筑的赞美,以及对景区建设和配套的吐槽:门票不值□□□□、强制坐摆㊣渡车□□□□、商业街规划混乱□□□□、进景区堵车严重,一不小心,就搞成了一趟“文化苦旅”。 毕竟,很少有城㊣市是单纯依靠旅游业发展起来的。旅游业再火爆,对经济的贡献也是有限度的,在全国范围内,旅游发展对拉动GDP的贡献一般是5%。 近年的经济数据显示,山西省的GDP构成里,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㊣P不足4%,超过30%来自采矿业,15%来自制造业。 山西,这片被称为“煤海”的土地,坐拥全国四分之㊣一的煤炭储量,在已探明的全国约2000亿吨煤炭资源中,山占483亿吨。因此,它也长期承担着全㊣国的电煤保供任务。 当一个地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,经济㊣结构往往㊣会变得单一,产业升级受阻,甚至拖累整体发展。山西正㊣是典型案例。 尤其是矿产业本身是规模报酬递减或者不变的行业——开采越多,边际收益㊣越低。而且,煤炭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□□□□、产业排挤效应,让其他行业很难生根发芽。 2024年《财富》杂志公布了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,山西企业有7家上榜。7家企业中,6家属于能源□□、化工□□□□、铁路运输等传统资源型或重工业领域,依然是“靠山吃山□□、靠煤吃煤”的路子。 要知道,煤炭新兴产业包括哪些行业□□□、化工等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极大。相比于科技□□□□、互联网□□、制造业等高附加值产业,传统重工业的利润空间有限,科技含量较低,难以带动整体产业升级。 更致命的是,资源的丰沛反而造成人员挤出效应——山西的产业高度集中在煤炭,其他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受限,导致大量年轻人外流。过去10年间,山西人口整整减少了182万,成为全国流失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。 名校的稀缺,意味着很多山西本土的优质生源,只能选择省外高校。而当他们在异乡学成之后,家乡就业市场里标注着月薪三四千元的“优质岗位”,又挡住了人才回乡的步伐。 这一切都揭示了资源型地区经济的脆弱性:一旦㊣资源价格㊣波㊣动,经济的增速便随之减缓,难以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。 2010年,吉利㊣携甲醇汽车项目落户晋中;2016年,比亚迪在太原㊣生产基地开工,逐步把全市出租车都更换成纯电车。 但截至2024年,山西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不足全国1%,锂电池□□□□、智能驾驶等核心配套环节近✅乎空白。 2003年富士康太原园区与2011年晋城园区相继落地,累计创造近20万就业岗位。然而历经二十年发展,山西电子信息制造业仍未形成本土企业集群,技术外溢效应微㊣弱。相较郑州依托富士康培育出多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山西似乎又一次错失了产业升级的机遇。 当新的窗口出现时,能迅速抛弃原来队伍去新窗口㊣的,往往是排在队尾的人。相应的,当新的发展机遇出现时,能够快速抓住机会的通常是那些缺乏极大优势□□□□、没有在原有赛道上深度布局的地区。 2003-2012年煤炭经济年均20%的高速增长,使得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都深陷资源依赖惯性。在能源价格持续走高的黄金十年,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,都缺乏培育替代产业的现实动力与紧迫感。 翻开山西省的政府工作报告,“转型”一词出现频次持续㊣攀升:2024年提及17次,2025年增至24次。